1、大气监测
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是必须攻坚的三大环保战役之一,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措施不断落地实施。
以2017年为例,环保部相继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等四项技术指南,且首个《大气VOCs在线监测指南》也在北京发布。
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我国大气治理工作越来越细致,为了使环境监管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厘清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及污染来源,各地纷纷开始尝试网格化监管,大气监测仪器、系统成为基础设备。
与此同时,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雾霾、VOCs、臭氧治理逐渐提上日程,各个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容。其中,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主角,VOCs治理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这也将直接刺激大气监测行业的发展。
2、水质监测
2018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其中与水质监测相关的规定无疑将促进行业的发展。随着后续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接踵而至,以及各地不断加大在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为水质监测市场营造了俱佳的发展空间。
那么,水质监测市场究竟会有多“火”?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达31.87亿元。受益于水环境治理整体产业链的快速增长,水质监测行业的潜在空间和市场化趋势会使各路资本的涌入进程加快,未来潜力巨大。业内预计,到2020年,水质监测产业总规模将有超过168亿元的市场空间,并实现近15%的复合增速。
同时,受益于《“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等利好政策,以及国家对水环境治理的加大,水质监测网络重新优化布局,未来水质监测行业前景可期。
3、土壤监测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行业整体发展进程,政策层面率先发力。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出台;2017年,为贯彻落实土十条,环保部还发布了四项土壤污染评估、监测的环保标准;而且,《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一审、二审已通过,并有望在今年出台,填补制度缺陷。而作为做好土壤防治、处理的基础,土壤监测必然提速。
可以说,土壤监测是贯穿至土壤污染防治始终的。在初期基础性工作中,土壤污染状况以及污染地块分布调查需要监测先行,从而摸清“家底”;在后期风险评估筛查、对修复效果评估中,也均涉及环境检测业务。因此,土壤监测行业将成为土壤防治产业的一大风口。
根据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鉴于此,2017年,环保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计委五部委联合部署历时近十年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规定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在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
为确保土壤详查工作顺利实开展,环保部印发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并已初步建成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我们认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土壤监测蓝海有望日渐扩容,也将为行业内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